首页 > 财税工具箱 >工具箱详情

存货分析:三步法帮你找问题、提建议

高顿M云 发布于: 2025-10-29 17:46 阅读: 87

做存货分析时,不少财务人会盯着总存货周转率看,算完数值上升或下降就结束,既找不到问题在哪,也提不出让业务部门认可的建议。其实存货分析不是算指标,而是通过指标找到业务环节的卡点,帮助企业减少资金占用、降低风险。

首先需要注意的是,总存货周转率只能反映整体情况,没办法定位具体问题。要想挖透问题,第一步必须拆解数据

不管是制造业、零售业还是服务业,存货都能按一定维度拆分。可以按形态拆成原材料、在产品、产成品,也能按产品属性拆成定制类、通用类、项目专属类,还能按周转周期拆成快周转、慢周转、停滞类。

拆解后需要梳理配套数据:库存明细要到具体SKU或批次,领用记录要对应到生产或销售环节,采购记录要包含订单量、到货时间,销售或出库记录要关联到需求端。

有了这些数据,再分别计算各拆分维度的周转率,才能看出是哪类存货拖了整体的后腿。比如通用类存货周转率正常,但定制类存货周转率下降,那问题可能出在定制需求的对接或生产周期上,而不是整体采购或销售环节。

拆解出问题后,下一步要做结构与风险的交叉分析。结构分析不是简单算各类存货占总存货的比例,而是看比例的变化趋势。

比如某类存货占比连续两个月从20%涨到40%,就要排查原因:是采购部门为了拿折扣多囤了货?还是生产计划调整后,这类存货用不上了?或是销售预测偏差导致备货过量?

风险分析要看两个指标:跌价准备比例和呆滞存货占比

跌价准备不能只按会计准则计提,还要结合实际需求变化,比如市场价格下跌的存货、临近保质期的存货,需要重新评估可变现净值。

呆滞存货的标准可以和业务部门约定,比如超过3个月(零售)或6个月(制造)未领用、未销售的存货,就算呆滞;算出呆滞存货占比后,一旦超过预设阈值(比如5%-8%,根据行业调整),就要联动业务部门排查。这一步的关键是不做数据的搬运工,而是要把结构变化和风险指标结合起来,找到背后的业务原因。

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:提建议要帮业务算明白账,而不是单纯提要求。很多财务人提建议时会说少买存货、加快出库,但业务部门往往不接受,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。采购怕小批量拿货价格高,生产怕原料不够耽误工期,销售怕缺货影响客户。

这时候财务要做的不是反驳,而是用数据算利弊。比如采购想多囤某类存货,财务可以算出:多囤100万存货,每月资金占用成本(按贷款利率算)是多少,仓储成本是多少,未来3个月跌价的可能性及损失是多少;再对比多囤货能拿到的折扣金额,算清楚净收益或净损失。这样一来,建议不是“要你做什么”,而是“这样做对公司更有利”,业务部门自然更容易接受。

整个存货分析的过程,是帮助各部门找到优化空间。从拆解数据到交叉分析,再到提有数据支撑的建议,每一步都要落地到具体业务动作上。比如发现在产品周转率下降,就去看生产进度是否有卡点;发现呆滞存货增加,就去看需求预测是否准确。这样,存货分析才能真正帮企业减少资金占用、降低风险。

你在做存货分析时,是否曾因为没找到业务部门的诉求,导致好的建议无法落地?如果下次先从业务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测算,会不会让建议更容易被接受?

来源:财务管理研究

财税实务

重要声明:

本栏目的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,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请及时向高顿继续教育反馈,
本文系作者授权高顿继续教育发表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
  • 在线客服
  • 电话
    (400-999-9083转2)(18621579081)
    节假日及夜间请拨打
    13040636173
  • 微信
    微信客服
    扫码添加
  • APP下载
    高顿教育APP
    扫一扫下载
  • 返回顶部
  • 收起
切换M站——高顿继教